草木有情(2)

来源:生命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灵芝本身的药效,加上文学的渲染,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最出名的“仙药”,常常寓意长寿。自汉代以来,儒学家把灵芝称为“瑞草”或“瑞芝”。因为寓意

灵芝本身的药效,加上文学的渲染,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最出名的“仙药”,常常寓意长寿。自汉代以来,儒学家把灵芝称为“瑞草”或“瑞芝”。因为寓意吉祥,其图案被广泛应用于器物、绣品、家具、建筑等领域。由灵芝云状环纹演化而来的灵芝纹是历代家具喜用的装饰纹样。以灵芝、水仙、文竹、寿石取谐音寓意“灵仙祝寿”。

讲究含蓄之美的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花样翻新,不遗余力,已然达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境界。

桃花 灼灼其华,宜其室家

隐喻:青春、风月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植物自有一套特别的语意系统。梅、兰、竹、菊被赋予的是文人的风骨,而桃花所代表的绝不可能是挥舞着丈八蛇矛的虬髯大汉,只会与青春正好的女子相关联。这既是因为它盛开在春季这万物萌发的时节,也是它花色妍丽、花朵浓密、姿容娇媚的体貌特征带来的直观联想。

《诗经·周南·桃夭》最早建立了桃花与青春美丽的女性之间的隐喻关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桃花来祝福新娘,比喻女子美貌。

石榴 榴枝婀娜榴实繁

隐喻:多子、留恋

如果说桃花是每个青春期的少女都曾做过的美丽幻梦,那石榴就是知足妇人幸福红火的生活。

在南北朝时,石榴诗、石榴裙和多子多福的祝福就已经开始流行。据《北史》记载,北齐安德王高延宗娶李祖牧之女为妃,文宣帝高洋来到李妃的娘家做客,李妃母亲呈献两个石榴。文宣帝不解其意,这时皇子的老师魏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从此,就有了用石榴预祝新人多子的风俗。

石榴花姿容艳丽,如火一般的颜色最合盛唐名女子的堂皇气象。一代女皇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让长安城一度出现“榴花遍近郊”的盛况。

芍药 等闲相见莫相亲

隐喻:钟情、思念

如果说玫瑰是西方情人节的标志,那芍药就是中国情人节的专属。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是七夕,而是华夏祖先在《诗经》时代举办的上巳节。农历三月,溱河和洧河春水泛起波澜,年轻小伙和姑娘互赠芍药,定情嬉戏。在神话中,女娲分阴阳,定姻缘,制定了自由恋爱的上巳节。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丧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参加聚会。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芍药痴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的元稹曾写有“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以寄深情于芍药。因芍药花开时已是春末,是春天的最后一点亮色,所以和芍药关联起来的女子,很是令人欣赏和怜爱。

芍药的色、香、韵之美,让芍药神自然成为女性形象。传说华佗喜欢栽草试药,他也种芍药,但没发现其药性,就没再关注。一天深夜,华佗忽闻女子哭声,出门探看,却只见那株芍药。回屋又闻哭声,复看还是只有芍药。华佗的妻子猜测:“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唯独这株芍药被你冷落,自然觉得委屈了。”几天后,华夫人恰巧血崩腹痛,用药无果,她便挖出芍药根煎水碰碰运气,不料腹痛竟然渐止。华佗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确实委屈了芍药。

可见,若芍药真化作女子,也定然不会允许自己空谷幽生,孤芳自赏。

寂寞旅人的辗转反侧、异乡游子的思乡惦念、孤独男女的牵肠挂肚、阴阳相隔的缠绵悱恻……文人雅士们借助折断的杨柳枝、庭院深处的梧桐、夜雨中的芭蕉,让这些情感更加深厚隽永,历经千载依旧值得不断回味。

柳 折柳一枝诉离殇

隐喻:送别、思念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大约从汉代起,折柳就开始成为送别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既易于成活,又有驱邪治病、令人长寿的功效,临别赠柳就包含了希望漂泊异乡的朋友能够落地生根、身心康泰的祝福。与此同时,“柳”又和“留”同音,而柔弱飘摇的柳枝就像挽人的手臂,挽留与不舍之意便饱含其中,恰当地表达了送别者的心境。

历史上最著名的柳树当属生长于灞桥旁边的灞桥柳。灞桥离长安城三十里,是送别亲友最为合适的距离。当时人们在此桥两侧遍植杨柳,就是为了便于人们攀折,正所谓“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遥想汉唐盛世,无论开疆拓土还是商贾往来,小小的灞桥不知品味了多少次离愁别绪,桥边的柳树也不知散尽了多少繁枝。“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28/425.html



上一篇:《尚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辨正
下一篇:意境:盆景的内在生命

生命的化学投稿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 | 生命的化学论文发表 | 生命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