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生死场中的动物意象

来源:生命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 世纪末,田沁鑫导演根据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所改编的同名话剧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演。话剧版《生死场》对原著进行了大幅改编,并对其情节进行了剧场化的处理,其中就包括

20 世纪末,田沁鑫导演根据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所改编的同名话剧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演。话剧版《生死场》对原著进行了大幅改编,并对其情节进行了剧场化的处理,其中就包括萧红小说独具一格的动物意象的沿用。田沁鑫将萧红笔下的动物移植到话剧中,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与动物相似的生存状态,将当时的东北农民如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民族悲情呈现在舞台上。

一、话剧《生死场》中动物意象的来源

《生死场》原名《麦场》,是萧红的成名作,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①其中,萧红将人与动物的关系描写到了极致,人与动物互喻互渗,真实地展现出了在残酷的环境下人逐渐动物化的命运悲剧。

话剧《生死场》将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旧社会时期饱受侵略的农民的悲惨遭遇直观地在剧场舞台上展现出来。有别于传统话剧的固定时间线,话剧《生死场》除了采用回忆表现的方式以达到时空变换的舞台效果,还在萧红所描写的动物意象上进行了舞台化的处理。话剧中出现的主要动物意象以及人物羁绊包括:与二里半命运相依的老山羊,象征着典型农民形象的牛,金枝生育时不断提到的猪,河沿“鱼水之欢”中的鱼。田沁鑫并未保留萧红小说《生死场》中全部的动物意象,并在继承生与死的命运主题上对原著中的动物意象与各个人物的连线进行了重组。

首先,保留了“山羊——二里半”的原著关系连线,一只满山遍野游荡的老山羊就是二里半的生命。同时摒弃了包括蛆、狗等在内的象征性重复的动物,每一种动物的出现都有明确且单一的象征目标。例如,萧红原著中狗、猪、鱼同时指向了人的生育。“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动,全身抖擞着,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②。“暖和的季节,全村忙着生产。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的跑过,也有的母猪肚子那样大,走路时快要接触到地面,它多数的乳房有什么在充实起来”③。“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爬在那里……那是女人快生产了”④。田沁鑫在话剧中,“生育”的场景只用一种动物进行了比拟:“猪跑到房后的草堆上生小猪,那胖猪四肢抖着,全身抖着……”“暖和的季节,全村都忙着生。大猪带着小猪闹哄哄地跑,可那大猪的肚子还大着,真大……快要碰着地了,奶子有好多,都圆鼓鼓地撑着……”

其次,重组动物与人的关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独立。田沁鑫在重新链接人物与动物之前,重构了人物关系,组成了以“二里半——麻婆”和“赵三——王婆”两个家庭为主要冲突的戏剧结构。鱼是麻婆和二里半、成业和金枝的“鱼水之欢”,无力的漂泊在村庄的老山羊连接着二里半,像猪一样生育的金枝,而赵三与王婆则代表了典型的农民形象。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牛是最符合旧社会农民形象的动物意象。话剧并未采用原著中以马、猫头鹰比拟王婆,也是因为马的勤恳和猫头鹰的黑暗只能代表单一人物或是农民形象的一方面,而不能给整体的农民形象做一个描述。当动物意象的出现并非展现单一的外貌以及性格特征时就会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也就是用牛来连接赵三和王婆命运的目的。这样的安排使得整个故事线都可以用动物来进行排序,如,鱼、猪、羊便是二里半与麻婆未婚先孕后备受歧视和戳点,以至于像羊一样麻木没有目的的游荡着生存的故事概括。

话剧《生死场》改变了小说中破碎、松散、代表性单一的动物意象,将本不相干的几只动物变得如此紧密,动物意象的继承和重组对话剧舞台上的戏剧表现有重要的作用,使得戏剧情节紧凑,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有助于演员在表演时塑造人物形象。同时,戏剧中动物与人物连接时也连接着人物所代表的生命群体,这些无疑升华了生与死的主题,而围绕着像动物一样生一样死的主题更具有民族性。

二、话剧《生死场》中动物意象的舞台呈现

不同于传统话剧的场景还原,话剧《生死场》的场景道具极少,戏剧气氛的渲染,场景的切换全部依靠明灭的灯光来完成,因而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话剧《生死场》中动物意象的表达也是如此,前后出现的动物包括鱼、羊、牛、猪几乎全部依靠台词进行对话、描述,而话剧《生死场》没有以任何形式或者象征性的道具出现在舞台上,颇有先锋话剧的意味,突破了写实主义死板的形象刻画方式,人物通过对动物的描述来映衬自身的处境和命运,以忽略戏剧场景和戏剧形式的表演完成对悲惨命运的情感抒发。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1/0311/659.html



上一篇:宗白华与熊秉明书法论比较研究以生命体为例
下一篇:紫砂花器木言唱响生命的赞歌论紫砂花器创作中

生命的化学投稿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 | 生命的化学论文发表 | 生命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