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刊[10/30]
-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征[10/30]
- ·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生命的化学》投稿方式[10/30]
- · 《生命的化学》数据库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期刊栏目[10/30]
生命就是短短的一瞬,作为医生,如何面对生命(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500多年前,《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
2500多年前,《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统治中国2000多年,孔子对死亡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由于中国主流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对死亡的回避,民间抽象出鬼的形象来代替死亡。由于鬼是丑陋的、可耻的、令人恐惧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也是丑陋的、可耻的和令人恐惧的。很可惜的是,中国对死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鬼的形象的描绘中,而没有利用理性的思考去深究鬼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
那活在当下,也有个怎么活的问题。怎么活才是有意义的?我认为:生命意义的评价有两重标准,一个标准是自我评价,另一个标准是他人评价,也就是第三方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更重要。我认为,“内心的安宁”最能反映自我评价的生命意义。当然,自我评价离不开第三方评价。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价值(Value)和美德(Virtue),比如:诚实、实事求是、爱与被爱、保护弱者、孝敬父母。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内心的安宁。如果不符合这些价值和美德,即使获得世俗的“成功”,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但是,千万不能为了迎合第三方评价而损害自我评价。活在当下,是我自己在活,不是为别人而活。这里的别人,既包括现在和你产生直接关系的周围的人,也包括你还没有见过的身后人。
我们去一个景点或者参加一个聚会,很多人拍照留念,甚至留下“xx人到此一游”的题字。我们旅游和聚会的意义在于当下的体会,景点风景宜人,聚会的美食和朋友相谈甚欢。而不是留下照片和题字,为了得到将来身后人的认可。我们绘画、创作、还有研究,是因为我们享受绘画、创作和研究的过程,如果为了身后留名,那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至于将来身后人如何评价我的工作,那是他们的事情,和我无关,也和我的生命的意义无关。
我去过西藏拉萨,亲眼见到磕长头的牧民,他们的专注震撼和感动了我。他们关注当下,周围人的围观,不管是羡慕的目光,还是可怜的目光,在磕长头的牧民那里,都等于无。我磕长头,是我的事,是我此时此刻的事情,与周围的人无关。电影《阿甘正传》里,很多人跟随阿甘跑步。突然有一天,阿甘停下来不跑了,他只是说了一句话“我累了”。在阿甘那里,周围人态度都不能影响他跑步还是停止跑步。
所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能是当下,只能是当下我的经历和体会。
人为什么会生病?
医生是懂得生和死的人;医生是给病人和家属说这句话的人:生活没有你想象的这么难;医生是陪着病人走完最后一程的人,让病人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安静的离开。每次看到医生转运病人都很感动,感觉医生正在把精气神和生命传输到病人身上。
4年前的7月8日,我的妈妈离开了。她为我选择了从医的道路,她一直坚信她的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谨以此文纪念我深爱的母亲。
虽然医学不断发展,诊断和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但是特鲁多医生的话还是在不断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特别要学会如何面对病情无法逆转,处于弥留之际的患者。对于患者来说,他有权利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临、他应该在死亡之前有保留尊严和隐私的权利、有使自己的痛苦得到一定控制的权利,而且,有权利选择死亡场所,包括家或其他患者自己认为舒服的地方、有权利获得必要的信息和专业知识、有权利得到任何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有权利在任何地点,不只是在医院接受临终关怀,有权利控制谁在场,与谁一起分享死亡……他的生前预嘱值得被尊重、应当有时间与亲属告别,并能够在该走的时候离开,不被拖延无意义的生命。
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皇帝,同时也是哲学家的玛克斯.奥勒留在他的《沉思录》中定义过生命和死亡。他说:死,和生一样,是自然的一项秘密,几种元素的组合,又离析成为那几种元素,绝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完全合于理性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把死亡参究一下,靠理性的分析把那虚幻的恐惧撇开,他便会觉得那不过是自然的运行而已。以愉快的心情等候死亡,须知一切生物都由几种原质组成,死亡不过是那几种原质的解体而已。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zonghexinwen/2022/0713/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