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刊[10/30]
-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征[10/30]
- ·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生命的化学》投稿方式[10/30]
- · 《生命的化学》数据库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期刊栏目[10/30]
《尚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辨正(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民欲其丧,反怨天不降威而大命不挚,是不欲其少延也。民所以畏爱其君,以其能保养我,今王其如我何?[11](卷10) 纣之残虐,天何不降罚于纣,而使之丧亡也。夫
民欲其丧,反怨天不降威而大命不挚,是不欲其少延也。民所以畏爱其君,以其能保养我,今王其如我何?[11](卷10)
纣之残虐,天何不降罚于纣,而使之丧亡也。夫纣之无道如此,威罚之降,理所宜得。今乃未降威罚,是天之大命不猛挚而徒姑息以容之也,故曰大命不挚……故又言今纣已失君道而民心已离,虽尚处君位已无如我何。[12](卷15)
天何不降威罚于纣,受天命者又何为不止?今纣虽尚处君位,民心已离,其如我何?[13](卷5)
言民苦纣之虐,无不欲殷之亡,曰:天何不降威乎?受大命者何不至乎?盖殷民已忘周师吊伐之来矣,今王其如台者,言纣不复可君我也。[14](卷5)
(3)宋儒钱时、明儒陈第认为“天曷不降威”为祖伊转述民之言,而“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为祖伊之言。近现代《尚书》学家曾运乾和周秉钧也持此观点。
挚,韵书云“握,持也。”大命已去,不得而握持矣。[15](卷8)
挚,持也,谓殷之大命已毕,而不能自持,是旦夕灭亡之兆矣。[16](卷3)
释诂、薦、挚、臻也。释言、荐、原、再也。薦荐同声、薦训臻又训再、知挚可训臻、亦可训再也。大命不再、犹言天命不常也。如台、奈何也。[17](P115)
挚,至也。大命不至,谓天命已去,此祖伊推测之语。《唐石经》添“胡”字于“命”字之下,由不知其为祖伊之语也。如台,即如何,台,音怡。今王其如何,祖伊问王,欲王改悔也。[18](P111)
我们发现,在语义的三种不同解释中,学者对“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的训释也迥然不同。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基本是《史记》解释的细化或深化,均训“挚”为“至”;在“命”下增加“胡”字,反问语气。我们姑且不谈“挚”训为“至”是否准确,仅经文增一“胡”字,就违反解经的基本原则,前文已经指出。这种增字解经的方式常常会增入经文中并不曾出现的文字或者内容,虽可能使经文更容易理解,但是这种增入未必符合经文的原意,往往臆测成分比较大。王引之对增字解经出现的原因以及弊端曾有过很好的论述:“经典之文,自有本训,得其本训则文义适相符合,不烦言而已。解失其本训,而强为之说,则阢陧不安;乃于文句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此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也。”[19](卷32)
(二)“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考释
王鸣盛认识到《史记》以“大命胡不至”释“大命不挚”不妥,并且试图解决此矛盾。但可惜的是,在《尚书后案》中,他竟据《史记》和《唐石经》旁增“胡”字,得出经文本有“胡“字的结论:
“大命不挚”,《史记》作“大命胡不至”,伪孔传云:“何以不至”,是伪孔本亦有“胡”字,《唐石经》“命”下旁增“胡”字,是初时误脱,后考得其实而增者,不知今本何以又脱也,“胡”为何者?见《诗·邶风·日月》。《毛传》挚为至者,《说文·十二下女部》:“至也,从女,执声。”《周书》曰:“大命不。”《释文》亦云:“又作,今作挚,疑伪孔改。”[20](卷8)
显然,王鸣盛结论有失偏颇,段玉裁稍后在《古文尚书撰异》中予以纠正,他指出《唐石经》“命”下增“胡”是后人据《史记》改《尚书》,而非相反:
《唐石经》旁添“胡”字于“命”“不”之间,据《说文》则不应有也。《商本纪》(笔者按:当为《殷本纪》)作“大命胡不至”。后人依《史记》增入《尚书》耳
王鸣盛发现“大命不挚”与“大命胡不至”的差别,眼光非常敏锐,正是传统主流注疏中的最大症结。那么,“挚”训为“至”,可能也并不准确。因此,“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增字的传统注疏均值得商榷。
以钱时等为代表的第三种观点虽晚在宋以后才出现,但曾运乾、周秉钧等近现代学者的《尚书》注本中均认同此说。曾运乾与钱时、陈第在方法上相同,从文献学入手,重新诠释。而周秉钧虽仍将“挚”训为“至”,却明确指出“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为祖伊之语,与前两种观点也有所差异。
相对于前两种观点而言,笔者认为钱时等学者对“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的语义讨论更符合文本。首先,在“大命不挚”的解释中,前两种观点不仅增字,而且语气改变也颇大。其次,在“其如台”的解释中,第三种观点解为“如何”,在文献上也更为准确。第一种观点认为“今王其如台”是祖伊之言,为陈述语气,释为“其如我所言”;第二种观点认为“今王其如台”是祖伊转述民之言,为反问语气,释为“王(纣)又能如我何”?但这两种解释在文献学中根本没有依据。在第三种观点中,虽钱时、陈第对“今王其如台”未作训释,但清代学者王引之对“台”做出了符合文献学的准确解释:“台,何也。”[19](卷32)在论证中,王引之也举《商书》中《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等四篇为例。“其如台”字面意思就是“如何”[22]。此训释也为近现代《尚书》研究者所接受,如曾运乾释为“奈何”[17](P115),周秉钧释为“如何”[18](P111)。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24/424.html
上一篇:“道”“气”与“命” ——浅析庄子生死观的
下一篇:草木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