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刊[10/30]
-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征[10/30]
- ·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生命的化学》投稿方式[10/30]
- · 《生命的化学》数据库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期刊栏目[10/30]
《尚书·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辨正(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发现,“挚”的训释对此句的解释亦至关重要。钱时、陈第和曾运乾提出新观点的主要依据就是对“挚”的重新训释,但问题是无论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发现,“挚”的训释对此句的解释亦至关重要。钱时、陈第和曾运乾提出新观点的主要依据就是对“挚”的重新训释,但问题是无论“大命已去”“大命已毕”或“大命不再”,均与祖伊劝谏本意相违背。祖伊对商纣劝谏的主题“天既讫我殷命”,即天将要断绝商的大命[注]此句中对“既”的解释也是有一些争议的。俞樾、杨树达均认为此处当作推度之辞,是“将”的意思,今从之。,而非大命已去。若大命已去,祖伊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纣,所以这种解释在上下文语境中扞格不通。周秉钧虽仍坚持“至”的训释,但仍然基本把握住了文义,认为“大命不挚”是“祖伊推测之语”[18](P111),巧妙规避了此矛盾。
第三种观点在重新判定“大命不挚”的语义中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内容上阐释上仍有分歧。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正是钱时与陈经对“挚”的不同训释才导致了学者对“大命不挚”语义认识的变化。所以要重新认识“大命不挚”,“挚”的训释就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学者以往在对“大命不挚”的解释中,“挚”的训释不外乎“至”“持”“猛挚”“再”等几种观点,但均不确。于省吾在《双剑誃尚书新证》中结合金文再次对“挚”进行讨论,他认为“挚”应释为“近”,可谓卓论。顾颉刚、刘起釪在《尚书校释译论》中也采用此说,具体论证如下:
“挚”’乃“藝”之讹。《吕览·先识》“向挚”,《淮南子·氾论》作“向藝”。“藝”,金文作“”或“”。《毛公鼎》“小大楚赋”。《番生簋》“远能”,即“柔远能邇”,“藝”“邇”同音。《尧典》“格于藝祖”,“藝”,《尚书大传》作“禰”。然则“大命不藝”者,大命不近也。《诗经·云汉》“大命近止”,文例有反正耳。[23](P89)
所以“大命不挚”的本义为“大命不近”,指商的大命已经离商不近了,也就是说商的大命远离商人,即将要逝去。此语是祖伊对“天既讫我殷命”的再次强调,语义也十分通顺。于省吾此训释所依据的文献是金文,也比任何传统注疏训释所依据的文献更有说服力,亦更接近《尚书》文本的年代。
(三)“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正读
至此,我们对“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的语义有一个基本判定,其中“天曷不降威”是民之言,是殷民质疑上天为什么还不惩罚如此暴虐的商纣呢?“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是祖伊之言,而非祖伊转述民之言。“大命不挚”,即大命不近,显然在祖伊看来,虽然已经出现对商统治不利的状况,但是商命并没有完全丧失,还有挽救的机会和余地,所以才“奔告于王”。祖伊认为如何挽救商的大命全要仰仗纣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于是问道:“今王其如台?”此语的字面意思是“今王如何”,询问商纣该怎么办?祖伊此问的潜台词其实是祖伊劝谏后对纣的期待。若置于《西伯戡黎》的语境中,祖伊其实已经有答案了,就是希望纣不再“淫戏”,能够有所作为,让商人即将要失去的大命再一次靠近商人、眷顾商人。而纣的“我生不有命在天”正是直接针对祖伊的“大命不挚”一语而发。
三、“我生不有命在天”辨正
祖伊充满忧患意识,同时又满怀期望对商纣说出:“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祖伊真心希望纣能够悔改,得到的却是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回答。历代注疏对“我生不有命在天”的解释,正如前文所言,学者基本认为此为商纣舍弃人事而迷信天命的表现,而这正是《史记》的释读。
(一)《史记》的释读与影响
《史记》对此语最早作出阐释,其中有三次明确引用:
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6](P138)
纣曰:“不有天命乎?是能何为!”[6](P153)
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能何为!”[6](P1931)
《史记》三处引用虽在具体字句的处理中稍有变化,但均在“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加一“乎”字,表反问语气。顾颉刚、刘起釪在《尚书校释译论》中明确标点为:“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乎?”[24](P1052)黄怀信在《尚书正义》的整理本中也作相同标点[25](P384)。此语表达了商纣的绝对自信,盲目迷信天命对商人的无限眷顾,而自己在人事中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正如胡铨所言:“我生不有命在天,彼以天命为真可恃。”[26](卷1)《史记》的这一解释基本为后代学者所接受,虽有《孔传》《尚书句解》等少数注疏将“命”解为“寿命”,但大多学者还是准确判定此处的“命”正是“商的大命”,是天命。在对“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具体解释中,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方式,有直接依《史记》释为反问语气,这种表达语气比较强烈: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24/424.html
上一篇:“道”“气”与“命” ——浅析庄子生死观的
下一篇:草木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