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刊[10/30]
- ·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征[10/30]
- ·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生命的化学》投稿方式[10/30]
- · 《生命的化学》数据库收[10/30]
- · 《生命的化学》期刊栏目[10/30]
“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其二,把诚看作是道的至高追求,即“诚者,天之道也”[7]。 其三,把“中”“和”看作是道之存在与呈现的状态,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其二,把诚看作是道的至高追求,即“诚者,天之道也”[7]。
其三,把“中”“和”看作是道之存在与呈现的状态,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7]。
从字面含义来讲,“率性之谓道”的“道”可理解为规律。从具体内容而言,“率性之谓道”的“道”实则表达了自然规律(天道)和社会法则(人道)两层意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人道”由“天道”下贯而来,彼此相互贯通、渗透与映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7]“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4]一方面,作为宇宙形上本体的天道是万物之源,具有孕育化生、生生不息的功能,通过起委托作用的“命”赋予人道之内容,人道来源于天道;另一方面,作为人存在意义上的人道是天道的具体表现,天道需要通过人道来体现,人道应积极效法并回应天道。
此外,“率”字有沿着、循着、顺着,遵循、遵行、顺从,统率、直率、坦率、率真等意。郑玄在这里将“率”字解释成“循”“顺”,即“循性行之,是谓道”。也就是说,遵循“性”行事,可以称为“道”。二程认为:“循其性而不失,是所谓道也。”[4]“循性”“循其性”“率性”均是符合生命发展规律的表现。朱熹《中庸章句》亦云:“率,循也。”[8]从内在理路上看,郑玄的注解、二程的观点与朱熹的阐释是相通的,都主张“循其性之自然”。“自然者,道也。”(《无名论》)“率性”是表现“道”的过程,即遵循天命自然之性合乎自然规律去行事。在这里,《中庸》提出的“率性之谓道”实则揭示了生命发展的真谛。
二、“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阐释
以《中庸》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更多呈现的是宽裕雍容、博大宽广的整体生命观,具有独特的概念命题、范畴体系、言语方式。与当代生命哲学语境对“生命”概念的表达与理解不同,《中庸》是在“天—地—人”“人—物—我”的互动结构、“天—命—性—道—教”上行下达的逻辑循环中对生(性)、生命(性命)等问题与现象展开深入论述的。它纵贯天人,横通群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命意识,囊括生命自然本源观(“天命之谓性”)、生命过程表现观(“率性之谓道”)、 生命实现路径观(“修道之谓教”)、生命价值功能观(“成己—成物—赞天地之化育”)、生命完善方法观(“诚明”与“明城”)、生命理想境界观(“极高明而道中庸”)等方面,并最终形成了完整生动的义理逻辑和展开模式。
开篇的三句话是对《中庸》古典生命哲学思想的总体概括和集中表达。其中,“天命之谓性”是《中庸》作者思考生命问题的逻辑起点,回答了生命(性)之所以来的问题(“天生德于予”);“修道之谓教”勾画了生命(性)之所以成的具体路径(“下学而上达”);而“率性之谓道”,是生命(性)之所以行的根本,深刻揭示了生命活动的真谛和规律。西方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曾言:“不去干扰存在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他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但他能促使‘万物自化’。通过自身的谐和,他引导万物趋向谐和,他使它们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他把它们固有的‘道’释放出来。”[9]这可看成是对《中庸》“率性”思想的现代注解。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形成了跨越文化时空的遥相辉映,都表达了要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的生命哲学思想。
1. 顺应生命自然天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7]一方面,作为“天下之大本”的“未发”“中”可看成上天赋予人的且不受外力干扰的一种本然性实存状态,是自然天性的真实反映,是人之“所是”,人也是通过生命本身固有的“中”去实现与宇宙其他生命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作为“天下之达道”的“发而皆中节”“和”是人之“能是”,亦表明人之生命发展若要达成“天地位”“万物育”的理想境界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天性资源,恪守并遵从天道,也就是《中庸》讲的“率性”。孟子则主张要“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此“心”便是“本心”“本性”。紧接《中庸》“率性”的“修道”即是弥合人之“所是”与“能是”间隔的过程。
首先,“道”贯注于宇宙万物之中,是生命存在运行的最高法则。“道”与生命须臾不可离,草木虫鱼春生夏长,万物生命新旧变化,“四时之错行”“日月之代明”皆循道而行。“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朱熹语)[8]“宇宙生命万物各循自然之性而动、各在‘日用事物之间’依照其‘当行之路’行事,都是一种遵循自然符合规律的行为,这即‘道’。”[10]人的生命发展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庸之道,出于人性;实现中庸之道,即是实现人性;人性以外无至道。违反人性,即不成为至道。”[11]依《中庸》的观点,这种中庸之道始终与人的生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渗透在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中庸之道亦是生命发展之道,从根本上而言即依循上天所赋予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生命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率性”即要求“遵道而行”[7],需从近、低、易、细处着手,由简易到繁难、由细小④到精深,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或“半途而废”[7]。若违背这一逻辑法则,则欲速不达,适得其反。《中庸》在这里运用“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生活实例对如何践行中庸之道作了具体说明:“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7]辟通譬,意思是譬如,如同;自,从也;迩的意思是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如同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由近及远;如同登高山一样,必定从低处开始,由低向高。如果能够做到这点,便能水到渠成地实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7]也就是说,这样的中庸之道虽然普通常见,但其所达的境界却十分广大,影响非常深远。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1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