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4)

来源:生命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7]“有”可理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7]“有”可理解为除非,“弗”解释为不,“措”即罢休、搁置、终止。意思是说,除非不学习,倘若学习了还没有掌握,不能罢休(要继续学习)。除非不去问,倘若提出疑问尚不能理解,不能罢休(要继续刨根问底)。除非不去思考,倘若思考了仍未能获得正确的结论,不能罢休(要继续认真思考)。除非不去辨别,倘若辨别了未能明白,不能罢休(要继续仔细甄别)。除非不去做,倘若做了还不够坚定,不能罢休(要继续坚定信念)。《中庸》在这里实际上谈到了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等内在的意志品质对个体生命学习行为的重要性,也对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这即表明“率性之谓道”蕴含的第二层生命哲学思想:生命的最终实现不能只靠外在的强加和一味地他为,还需“自诚明”,即充分激活个体生命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自为”“自发”“自主”“自动”地打开与呈现⑤。

3. 展现生命自由本性

按照朱熹的理解,“率性”即“尽性”。根据吴怡《<中庸>诚的哲学》中的观点,整部《中庸》发挥的乃是尽性之学。“尽性”之“尽”与至诚之“至”意义想通,有最、极、充分、完全等意涵。依循《中庸》的语境逻辑,“尽性”亦是生命“率性”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对天命的落实与贯彻,即根据天命之性而引导自身生命发展,是实现人之生命或人之为人的过程。《周易·说卦传》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学大师张载提出:“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正蒙·诚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与“尽其性然后能至于命”将“尽性”与“天命”联系起来,均表达和表明了人首先应尽其性,然后再达成命的意思,即徐复观先生所言的“尽性,即是性与命的合一”[18]。具体来说,“‘尽性’就是要充分彻底地发现生命、发掘生命、发挥生命、发展生命,将上天赋予的生命天性发挥到极致”[19]。“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7]这是从本体论发生学的角度对生命本性及其生成过程的形上描述,进而形象地勾勒出一条自内在本体至外在现象的因果锁链。“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是对“天地之化育”及其运行规律的尊崇、发现与唱颂,正是在与天相通、与物相接,并始终参与天地万物生化的过程中实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天下万物达成各得其所、各得其自然而然,各得其自由自在,宇宙生命由此得以解脱与自由,也就是《中庸》首章末句所言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老庄是崇尚自由的典型代表。老子描绘了自然无为、纯真质朴、无知无欲的生命自由状态。庄子追求的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自由,他用蝴蝶和鲲鹏寄托了对自由的向往,即《齐物论》和《逍遥游》中所描述的游六合、驰骋宇宙、无牵无挂、无拘无束、自由超脱的那种生命境界。《中庸》“率性”表达的也是这种遵循生命本然状态且要尽情唤醒生命自由天性的意思,其主张达成的至诚境界意味着生命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理想的实现。“鸢飞鱼跃”便是这种和谐美妙图景的真实写照。“鸢飞戾天,鱼跃于渊”[7]、“言其上下察也”[7],上自天空中的飞禽鸟类,下至江河湖海中的各种鱼类,都能自由自在地飞翔遨游。这里,《中庸》引用《诗经》中的话语描述了自然界无所不在、随处可见的生命之自由状态,突显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与生命活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庸》“率性”还有追求自由、超然和崇高的意思。

关于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本自由”⑥。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0]而在《中庸》看来,生命是由上天赋予,自由就是上天所赋予生命的固有的、先在的基本品质,是“天命之性”自然而然的流露,体现了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率性”与“尽性”首先要基于“天命之性”,遵循生命内在的自由品质,在尊重顺应生命的基础上,展现、激活、超越生命。“《中庸》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最现实的意义上讲就是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界中,人才能一以贯之地循性而行。”[21]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这里的“率性”就是要不断地“去蔽”;在生命哲学家叔本华眼中即是“障碍的消除”。“去蔽”和“障碍的消除”实际上都体现了对自由的诉求。自由是实现《中庸》之“诚”、“明”及“至诚无息”的前提,只有实现自由,博、厚、高、明、悠、久⑦等各种生命形式及样态方可自然而然地显现,“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7],天地秩序方能正位,万物得以养育发展。于是,“率性之谓道”蕴含的第三层生命哲学思想呼之欲出:生命的发展需突破各种限制自由的有形与无形的藩篱,摆脱外在野蛮的强制束缚,尽最大可能唤醒个体生命内在的自由本性,让生命潜能得以整全、最大限度地自由展现。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14/410.html



上一篇:生命的悲剧性及其实现 ——马克思与尼采的生
下一篇:农药产品化学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生命的化学投稿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 | 生命的化学论文发表 | 生命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