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7)

来源:生命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④ 《中庸》言:“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致”,即用力加以推广。关于“曲”,郑玄注解为:“犹小小之事。”朱熹言:“一偏也。”所谓“致曲”,

④ 《中庸》言:“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致”,即用力加以推广。关于“曲”,郑玄注解为:“犹小小之事。”朱熹言:“一偏也。”所谓“致曲”,意思是说实现化育万物的最终目标需要先从具体细小的局部事情着手。

⑤ 正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主张依靠主体自我的内在力量去明白道理,率性而为,遵道而行,实现“明达性天”之目的。

⑥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率先在其经典著作《形而上学》中提到,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后来的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也提出人生而自由的命题。他认为自由是人性的产物。

⑦ 《中庸》第二十六章言:“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⑧ 如于伟在《“率性教育”:建构与探索》(《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中便提出,西周之节性、孔子之习性、子思之率性、孟子之养性、告子之生性、庄子之返性、荀子之化性等均是论证“人何以受教”的思想原点和无法回避的逻辑前提,并由此文化养分中滋生出不同的教育学说。

⑨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

⑩ “中节”即是和,和者和谐也。

《庄子·外篇·至乐》有这样一则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养鸟尚且要顺乎自然,充分了解养鸟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养好鸟,比养鸟更复杂的育人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

[1]李 卯.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71.

[2]潘家邦.中庸笺注讲义别体[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173,173.

[3]中国哲学史卷[K]//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485-486.

[4]程 颢,程 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85,29-30,29-30,1152.

[5]郑 玄.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625,1625.

[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5.

[7]王国轩.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101,46,101,46,68,68, 79,70, 84,96,96,101,101,101,112,114,101,106,46,70,70,114,46,101,101,101,96,104,101.

[8]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17.

[9]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6-127.

[10]李 卯,张传燧.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J].教育学报,2015(6):100-106.

[1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

[12]郭 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603.

[13]蒙培元.《中庸》的“参赞化育说”[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4-23.

[14]余治平.儒家成己成性的哲学追求——以《中庸》之诚为中心[J].哲学与文化(台湾),2009(11):5-23.

[15]张 伟.试论《中庸》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69-272.

[16]张亚宁.《中庸》“诚”的思想[J].孔子研究,2009(6):80-83.

[17]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81.

[1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7.

[19]李 卯,张传燧.“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24-31.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21]于桂凤,郭明记.论《中庸》之“中”的三位一体性[J].管子学刊,2001(4):47-50.

[22]于 伟.“率性教育”:建构与探索[J].教育研究,2017(5):23-32.

[23]李 卯,张传燧.“修道之谓教”:《中庸》的生命实现路径及其教育哲学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5):75-82.

[24]陈 赟.中庸的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1.

[25]卢 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91-92.

[26]刘晓东.自然教育学史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3-120.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14/410.html



上一篇:生命的悲剧性及其实现 ——马克思与尼采的生
下一篇:农药产品化学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生命的化学投稿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 | 生命的化学论文发表 | 生命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