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5)

来源:生命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教育意蕴 梳理“人何以接受教育”这一中国古典教育哲学基本命题的内在理路,“性”⑧是很多思想家论证该命题难以回避的逻辑前提。其中,被宋

三、教育意蕴

梳理“人何以接受教育”这一中国古典教育哲学基本命题的内在理路,“性”⑧是很多思想家论证该命题难以回避的逻辑前提。其中,被宋儒称为“群经之统会枢要”的《中庸》之“率性”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庸》关于‘天性’‘ 气禀’‘ 修道’论证体系的核心体现在‘率性’二字。”[22]“在《中庸》‘天性—率性—修性’的生命发展轨迹中,起点是‘性’;过程则要求率性而为,遵道而行,不得违逆与背离;终点即‘修道’之‘教’。”[23]也就是说,“性”为原点和归宿,“道”是具体要求,“教”是实现“性”的过程,“‘教’在‘性’与‘道’中降临并达到自身”[24]。整个过程既是在探讨生命问题,又是对人生教化的积极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庸》里的“率性”不仅是一种生命自由自然发展并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绽放的历程,也是一种基于生命而能动展开的教育过程,同样蕴含了深邃旷达的教育意蕴。

1. 自然天性是教育活动展开的逻辑起点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5]在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学家卢梭看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即是自然天性,“到了人的手里”即是背离自然天性而人为设计的,是“强使”且“不愿意”的,这样的教育活动更像是练马场中对马的训练,自然“就全变坏了”⑨。于是,“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25]。而我国儒家古典性命之学之一的《中庸》在更早的时候便表达了与之相比丝毫不逊色的观点,在呈现“天命之谓性”的命题后,对“天命”与“性”“不加任何界定”,紧接着就抛出了“率性之谓道”的命题,这意味着“直接从性出发”,体现了“性”之主动能动。可以说,“‘性’是《中庸》由‘命’至‘教’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顺利展开人生的修炼(‘教’)提供了可能”[10],“它清晰地界定并确立了教育的自然法”[26]。“性者,天理之混然。道者,循性之自然。教者,圣人因其自然而品节之,使学者有所持循也”[27]。“如果能‘率’而循其性,则自然‘中节’”⑩。“性之所能,不得无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外物注》)。道是率性的过程,教是遵道的体现。遵道的根本在于对生命自然天性的尊重。只有循着自然天性(“率性”)而为才能使生命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释放。“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7]“道”亦表达了基于生命的教育活动须臾片刻不能离开生命自然天性的道理。庄子《至乐》篇中鲁侯养鸟的寓言同样告诫我们:不尊重或者背离生命自身天性的活动,必然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而我们当下周遭教育中的诸多弊端和误区恰恰在于我们对这种《中庸》之“道”的偏离。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功利绩效思维的驱使下,忽视了对生命自然天性的应然尊重,居高临下地、越俎代庖地强制扭曲和改造个体生命的差异性,违背生命发展的正常轨迹和成长规律。在这里,“率性之谓道”无疑重申了自然天性是教育活动展开的逻辑起点这一朴素的基本观点。换言之,“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28],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及个性特点,以更加宽容的胸怀不断丰盈、提升生命。后世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西方教育学家主张的“教育即自然发展”与之相互会通、相互呼应。

2. 自主能动性是教育作用发挥的动力源泉

鲁洁先生曾言:“理想的教育,是要使人从现实性中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29]这种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夸美纽斯高喊的“种子”,康德眼中的“胚胎”,哲学人类学家所说的“未完成性”“未特定化”。而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何以实现?“《中庸》所憧憬的似乎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它是由一种自我生成的力量源泉所孕育和推动的”[30],即在自生、自在的活动中点燃生命内在的可能性,进而感通天地之存在化育。《中庸》“自诚明”的“自”亦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生命的这种存在论样态。其“率性”的观点:既“不得强为”(《外物注》),又“不得无为”(《外物注》)。即在尊重生命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只要肯持续付出努力,不轻言放弃,充分激活内在的自主能动性,我们就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唤醒生命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并逐步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说,每个个体生命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外发展的内驱力,自然的生命既是上天的赋予,又通过“诚之”来激发生命内驱力而不断进行自我创造和趋向完善,它指向“生生不息”的连续的生命活动,即《中庸》所言的“至诚无息”。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14/410.html



上一篇:生命的悲剧性及其实现 ——马克思与尼采的生
下一篇:农药产品化学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生命的化学投稿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 | 生命的化学论文发表 | 生命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