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3)

来源:生命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次,性由天所命赋,各得其形、各得其性,但此形此性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唯一而独特的。个体生命在体格、态度、兴趣、气质、潜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

其次,性由天所命赋,各得其形、各得其性,但此形此性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唯一而独特的。个体生命在体格、态度、兴趣、气质、潜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其个性特征。“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7]郑玄注“材,谓其质性也”,“材”由“性”决定,“因其材”正是对“率性”的回应。原意是说:上天孕生化育万物,必须关注自然天性和基本材质,生命才得以“笃实”,对根正干直可以成材的树木需要用心地呵护培育它,对斜曲不正难以成材的树木可以选择放弃让其倾倒。换言之,自身天性是万物生命成长的基本前提。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庸》尊重个体差异、包容独特性的生命思想。不止如此,《中庸》对人应如何“因其材”还有着更为具体详尽的论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7]“生而知之”(安而行)、“学而知之”(利而行)、“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个体生命。《中庸》作者根据其特点个性化地设计了“诚明”(尊德性)、“明诚”(道问学)、“诚明合一”(尊德性而道问学)三种路径不同、旨向一致的实现途径,经过不同程度的努力付出,最后都能达成“及其成功一也”[7]的效果。不难发现,《中庸》将自然天性看作是生命目标实现的根基,彰显了对生命的应然性尊重和敬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语)在《中庸》看来,“性的呈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12](比如《中庸》言“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等),生命的发展就要遵循“道”(“率性”)的要求。所谓“率性”,就是要合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天性,即“循其本性”“遵其本性”“顺应本性”。按老子的说法,就是要“以道为度”“唯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我之教人,非强使人从之也,而用乎自然”(《老子》第四十二章)。在这里,《中庸》“率性之谓道”实际上揭示了第一层生命哲学内涵:若想达成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之目的,就必须顺应和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天性和内在逻辑。

2. 激发生命主观能动性

顺应自然天性是一种《中庸》之“道”,但这是否意味着循着自然天性展开的生命行为就是完整的《中庸》之“道”呢?这是否表明,作为能动主体的人在自然(包括“天”“天命”的“性”)面前完全被动无所作为了呢?其实不然,如果说草木鱼虫是本能遵道的话,那么人则是主动遵道而行。与道家老庄更加强调“顺应”“无为”不同,作为古典性命之学代表的《中庸》与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等儒家入世哲学的思想一脉相承,“并没有否定人的主体性;正好相反,它是从德性实践的意义上肯定了人类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作用”[13],还强调了生命的“积极有为”和“率性而为”,认为生命的达成不是完全被动的外塑,需要主体自我的主动创造。如果说,“天命之谓性”承认了人之主体性存在的先天合理性,那么“率性之谓道”则是肯定甚至鼓励了人之主体性的发挥和张扬,主张积极能动地回溯自我生命。

天道与人道相贯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发展的前进路径。在天人的转换过程中,除了“诚者,天之道也”[7],《中庸》还言:“诚之者,人之道也。”[7]“诚”强调的是属于本体世界的天道,而“诚之”体现的是建构意义世界的人道。作为天道法则的“诚”通过“诚之”落实在人道的建构上。“诚之”是“率性”的另一种表现,“意味着人试图主动地感通、应合于物,而这恰恰是人生存于世界之中的价值所在”[14]。“只有通过‘诚之’‘尽性’的过程,推广含而未发的本性,方可使其固有的‘善端’得到充分的展现”[15]。如何“诚之”?《中庸》言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7]换言之,人之“率性”还需要凸显其主体能动精神,释放生命自身固有的、天然的、内在的冲动,自主地去“择善”,做到“固执”(不放弃、不终止)。“择善”与“固执”亦是人自身主动性的体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7]自成的“诚”与自道的“道”亦表明:“‘诚’与‘道’都具有内在的动力资源,不假外因、外力便能够自成、自道。”[16]“诚”上承于天,生发于心,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且还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始终在转化事物和完成事物,使天(自然)和人在流行过程中一致起来”[17]。“诚之”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展现,是生命自身固有的、天然的、内在的冲动。后来,孟子在“诚”的前面加了一个“思”。“思”字更为充分地体现了生命能动性的意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其实,《中庸》的“诚之”与孟子眼中的“思诚”都表明,生命本身并不是一味颓然的顺应天命,还需把天命赋予人类生命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生命的自我陶炼,才能实现人之道,并通达天道之诚,感悟到“天地之道”的“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7]。人只有经过主观努力,才更有可能接近这种真实无妄的生命本然状态。

文章来源:《生命的化学》 网址: http://www.smdhx.cn/qikandaodu/2020/1214/410.html



上一篇:生命的悲剧性及其实现 ——马克思与尼采的生
下一篇:农药产品化学检测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生命的化学投稿 | 生命的化学编辑部| 生命的化学版面费 | 生命的化学论文发表 | 生命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